
不少旅拍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:拍古镇的格子窗棂、民族服饰的条纹纹样,或是市场里的编织篮,明明肉眼看纹路整齐,拍出来却多了些杂乱的波纹,有的还带着奇怪的颜色,把好好的画面搅得一团糟。其实这不是相机坏了,也不是拍得不好,而是数码相机的 “像素矩阵” 和被摄物的 “细条纹” 发生了 “光的干涉”,生出了 “莫尔条纹”—— 用个常见的例子就能懂:就像两片靠近的金属窗纱,对着光看会出现新的乱纹,相机拍细条纹也是这个道理。
先说说数码相机的 “特殊构造”。咱们相机的影像传感器上,布满了成矩阵排列的像素点,就像一张细密的 “电子窗纱”。拍照片时,这张 “窗纱” 会把被摄景物 “绣” 成图像 —— 比如拍古镇的木格窗,传感器会把窗棂的线条、格子的形状,通过每个像素点记录下来,形成我们看到的照片。但问题是,这张 “电子窗纱” 本身有 “隐条”“隐格”(像素排列的规律),只是平时拍山水、人物时,这些 “隐条” 不会显现,可一旦遇到同样细密的被摄条纹,麻烦就来了。
旅拍中最容易遇到这种情况的场景很多:比如拍苗族服饰上的蜡染条纹,服饰本身的条纹间距很密,和传感器的像素间距相近;又比如拍老建筑的砖缝,一排排整齐的砖缝形成了规律的线条;再比如拍编织袋的纹路,经纬线交织出细密的网格 —— 这些被摄物的 “细条纹”,会和传感器的 “像素矩阵” 相互干扰。就像两排平行的栅栏,从特定角度看会出现新的 “虚拟条纹”,相机里的条纹和像素排列相互作用,就会生成杂乱的莫尔纹,有的是明暗相间的波纹,有的是不该有的彩色纹路,比如原本褐色的砖缝,可能会多出青色的杂纹,严重影响画面的干净度。

举个旅拍中的实际例子:在古镇拍一扇木质格子窗,窗棂的条纹间距刚好和相机像素的排列间距接近。没注意时直接拍,出来的照片里,原本整齐的格子间多了斜着的波纹,有的格子甚至糊成了一片,完全没了窗棂的精致感;但如果换个角度拍,让窗棂条纹和像素排列错开,或者稍微离远一点,让条纹在画面中变粗,莫尔纹就会消失,窗棂的纹理又变得清晰规整。这就是因为调整角度或距离后,被摄条纹和像素矩阵的 “干涉条件” 被打破了,自然就不会出现乱纹。
还有些时候,相机的低通滤波器能帮忙缓解这个问题 —— 它就像在 “电子窗纱” 前加了一层 “柔光膜”,能过滤掉一部分过细的条纹信号,减少干涉的可能性。但如果被摄条纹特别密,比如某些精细的刺绣纹样,就算有低通滤波器,也可能出现莫尔纹。这时候就需要咱们旅拍人自己调整拍摄方式:要么改变拍摄角度,避开条纹与像素平行或垂直的方向;要么拉近或拉远镜头,改变条纹在画面中的疏密程度;实在不行,后期用修图软件稍微模糊一下乱纹区域,也能让画面看起来更干净。

搞懂这个原理,下次旅拍遇到细条纹场景,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—— 不用再对着乱纹照片纳闷 “为啥拍不好”,只需小小调整,就能留住条纹图案原本的规整与美感,让旅拍照片的细节更经得起细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