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用实时取景拍日出,总觉得这功能够智能:屏幕上随时能看到雪山的光影变化,按下按钮就能存下画面,快门这东西是不是有点多余?直到在草原拍奔马,屏幕上明明对准了马蹄扬起的瞬间,存下来的照片却糊成一片,才明白实时取景的相机,照样离不开启门。

实时取景的奥秘,藏在传感器的 “小脾气” 里。主传感器要是一直被阳光照着,就像人长时间盯着强光会眼花,灵敏度会慢慢下降。去年在青海湖边拍候鸟,相机架在三脚架上实时取景半小时,等真正按下快门时,照片暗处的羽毛细节全没了 —— 传感器早就被晒得 “没精神” 了。这时候快门就像块遮光帘,正式拍照前 “唰” 地合上,让传感器在黑暗里 “喘口气”,才能恢复最佳状态。
分两种情况来说更清楚:带辅助传感器的相机,主传感器平时都被快门盖得严严实实,只有拍照时才露脸,快门自然是标配;而用主传感器实时取景的相机,快门的活儿更忙 —— 按快门的瞬间,它得先快速合上再打开,给传感器 “打个盹” 的时间。这也是为啥有时候拍动态场景,感觉相机反应慢半拍,不是快门偷懒,是它在忙着 “关门开门” 呢。
旅拍时最能体会快门的重要性。拍山间溪流想用慢门拍出丝绸感,没有快门精准控制那几秒曝光,水流只会是一团模糊的白;拍集市上抛起的糖画,缺了 1/1000 秒的高速快门,糖浆的弧线根本钉不住。哪怕是实时取景能预览效果,最终还是得靠快门 “咔嚓” 一下,把那一瞬间的光和影,不多不少地定格下来。
有人说现在电子快门够用了,但在零下 20 度的雪乡试过就知道,机械快门的可靠性远非电子元件能比。风雪里拍雾凇,电子快门偶尔会 “冻僵”,机械快门却能稳稳当当完成曝光。对跑遍山河的旅拍者来说,快门不仅是个零件,更像是相机的 “心脏”—— 哪怕屏幕能实时看到风景,最终还是得靠它跳动的节奏,才能把路上的美好稳稳接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