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旅拍爱好者摆弄相机时,会听到 “低通滤波器” 这个词,甚至有人把它和滤紫外线的镜片搞混 —— 比如拍高原雪山时,想滤掉紫外线避免画面偏蓝,就琢磨 “是不是打开相机的低通滤波器就行?” 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,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和紫外线一点关系没有,今天就用旅拍人能听懂的话,把这事讲明白。

先得从数码相机和传统胶片的区别说起。传统相机靠胶片感光,而数码相机靠影像传感器 —— 这块传感器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独立光电传感器,每个光电传感器对应一个像素。但问题来了:传感器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,比如一款 2000 万像素的相机,它能 “看清” 的细节精细度有上限,而很多镜头的分辨率比传感器还高,尤其是一些老款传统相机的镜头,分辨率更是超出了数码传感器的承受范围。
这在旅拍中会出啥问题?比如用高分辨率镜头拍古镇的木雕花纹,镜头能捕捉到的纹理细节,传感器 “消化” 不了,那些超出传感器分辨能力的精细纹路,就会和传感器的像素排列相互干扰,拍出的照片上会出现奇怪的波纹(也就是莫尔纹),或者不该有的颜色(伪色)—— 比如木雕的褐色纹路里,莫名多出青色的条纹,严重影响画面质感。这就是为啥我说 “传统相机的低档镜头用在数码相机上,未必影响成像”,因为低档镜头的分辨率刚好和数码传感器匹配,反而不容易出现干扰。

而低通滤波器,就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 “小帮手”。它装在影像传感器前面,作用是 “过滤掉多余的精细细节”—— 具体说,就是把镜头传来的、超过传感器分辨能力的 “超高空间频率”(可以理解为过细的纹路、过密的线条)滤掉,只让传感器能处理的细节通过。这样一来,拍木雕、拍草原的草叶、拍古建筑的砖缝时,就不会出现莫尔纹和伪色,画面更干净、细节更真实,这对追求 “原汁原味” 旅拍质感的人来说,特别重要。
那它和滤紫外线有啥关系?答案是 “毫无关系”。滤紫外线的镜片(比如 UV 镜),作用是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,避免照片出现偏蓝、灰蒙蒙的情况 —— 比如在高原雪山、海边拍摄时,紫外线强,装个 UV 镜能让天空更通透、雪山更洁白。但低通滤波器只管 “过滤超精细细节”,不管紫外线,哪怕相机装了低通滤波器,该有的紫外线干扰还是会有,拍高原风光时该用 UV 镜还得用,千万别把两者弄混,不然指望低通滤波器挡紫外线,最后拍出来的照片偏蓝,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。

举个旅拍中的实际例子:用两台同型号相机拍古镇木雕,一台有低通滤波器,一台没有。有低通滤波器的相机,拍出来的木雕纹理清晰,没有奇怪的波纹;没有的那台,木雕纹路里全是杂乱的青色条纹,后期都难修复。但如果用有低通滤波器的相机去拍雪山,不装 UV 镜,照片还是会偏蓝,这就说明低通滤波器对紫外线完全没作用。
搞懂低通滤波器的作用,对旅拍选器材、拍好照片都有帮助:选相机时,知道它能避免莫尔纹,拍人文、建筑细节更有优势;拍摄时,知道它不挡紫外线,该用 UV 镜时别偷懒。毕竟旅拍的每一张照片都藏着风景的细节,搞清楚器材的功能,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,拍出更符合预期的旅拍大片。